工商部门严查白酒市场为确保白酒饮用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白酒市场经营秩序,近日,魏都工商分局开展白酒市场拉网式检查。记者了解到,此次行动该局办理白酒商标侵权案件5起,共查获假冒、侵权白酒573瓶,价值3万余元。此次检查主要是对从事白酒生产、批发、零售的企业和个体商户是否存在无证无照经营白酒,名酒专营店未经授权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仿冒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工商执法人员亮证执法,对各商场、超市、商户门店柜台、仓库、储藏室等重点部位进行了勘察式排查,对各经营户的营业执照、进销货台账进行对比式查验,对各批次酒的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号、检验报告及商标使用情况对照式核对,对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式检索。
工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白酒产品时,第一,应选择大中型企业生产的国家名优产品购买,不要购买无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的白酒产品;第二,一定要到正规超市、商场购买,索取发票并注明批次、批号;第三,注意外包装新旧程度,密封是否良好,标志是否清晰等,比如假酒瓶体外有磨损,包装盒发旧,缺少防伪标志等;第四,在购买低度白酒时,最好选择两年以内的白酒产品饮用。
白酒企业欲建立追溯系统
酒企建立电子溯源系统可追溯到2010年,当时商务部召开酒类流通随附单电子化工作座谈会,要求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地方积极推动,企业自愿参与”的原则,在继续推动酒类流通溯源随附单制度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着力推进酒类流通溯源体系建设。“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对进入溯源平台的酒类商品进行编码与跟踪追溯,实现从酒类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全过程的溯源管理。”
在商务部政策影响下,五粮液从今年2010年1月起,在出厂的部分产品上使用了RFID防伪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可以用查询机或手机扫描二维码加以识别。但这种给产品标配“电子身份证”的做法一直未能被普及,由于了解的少,消费者无法依靠这种方法进行彻底维权。
不过,令人纳闷的是,近来白酒企业却突然争相进入该领域,先是茅台大手笔斥巨资建立电子溯源系统打假,随后,酒类经销商国藏酒庄也在前不久开始着手建立电子溯源系统。
而商务部试图覆盖酒企电子防伪的愿景能否实现,目前看来还有一定难度。“由于产品销售面比较小,而且产品影响力有限,市面上还不可能有仿冒他们的假酒,所以暂时不需要做‘电子身份证’。”一些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酒企负责人表示。
“治标不治本,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做得强大罢了。”对于酒企建立电子溯源系统,白酒营销专家杨承平表示,给每瓶酒建立一张“电子身份证”,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一个进步。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让“电子身份证”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在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和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酒类流通管理法律法规,这才是预防和打击假酒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此外,仍然要加强行业自律,培育酒类企业诚信经营。
酒类食品安全新标准启动修订
随着白酒价格的回落和酿酒成本的高企,白酒添加剂问题备受关注。"真正的纯粮酿造酒,可以不用添加剂,个别白酒企业为了调节口感或节约成本,会在酒中添加这类成分,尤其在中低端产品中,添加范围比例更大。"据知情人士透露,白酒的成分中,98%以上是水和乙醇,其余不到2%的成分是其他酯、酸、醛、醇类物质,这类物质的比例虽然很小,却是影响白酒口感的主要成分。
而市场上一些以调香白酒等所谓的新工艺白酒为代表的中低档白酒产品中,不乏通过违规添加香精冒充纯粮酿造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年份酒中尤为严重,不法商贩或企业通过添加剂将白酒的口感勾兑得更醇厚。"知情人士透露。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宋书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此前一直都有约束商家向白酒中添加酒精和食品添加剂的行业标准,但几乎所有产品都未执行这一要求。"这就好比有了红绿灯,但没有摄像头。我们将在此前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着重强调如果白酒企业添加了酒精或是食品添加剂,必须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明示。"
宋书玉说,"按照今年6月提出的'白酒3C计划'之一'品质诚实'科研计划来看,预计添加食用酒精的鉴别技术研究时间为一年,食品添加剂的鉴别技术研究时间为一年,而年份酒的鉴别技术研究时间为两年。待研究结束后,便会出台新的修订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