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事关国家形象,这话听起来好像有些重。但是在中国,糟糕的空气质量的确给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因而有了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市主要领导近日在频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强调:“首都空气质量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国家形象,治理首都空气污染必须有所作为。”
把一个空气质量的问题,提到“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国家形象”的高度,表明这个问题确实让决策层着急上火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伴随着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实力迅速增强,百姓生活有了改善。尽管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在抓,但经济的超常发展,地方政府在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不能统筹兼顾,导致环境迅速恶化,整个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尤为突出。
是不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恶化?不是。走在我们前面的发达国家,在追求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曾走过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英国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伴,美国是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其结果是英国用发展带来的增长财富,又返还到治理污染上去,举世闻名的泰晤士河,因污染变成了一条臭河,英国政府拨出大量财政资金,用了许多年,才让包括泰晤士河在内河湖重现秀美清洁。美国的环保在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美国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保护环境,因而美国没走弯路。对比英美发展道路,不言自明,美国模式更好,但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其污染程度比当年的英国还严重,其河湖比当年的泰晤士河还臭,其空气质量令这些地区的领导蒙羞。食品饮用水可以有特供,但空气没有特供,在空气面前人人平等,不治理大气污染,谁也躲不开受到侵害。
改善空气质量事关国家形象,这是对治理污染这件事的正确认识。然而,国家形象固然重要,中国人的健康以及中国未来发展走什么道路,应该比国家形象更为重要。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是为了中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能过上比肩发达国家的好日子。中国发展积累了财富,也因发展而积累了问题,环境污染,大气质量糟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需要急迫的、大投入的解决。因此,我们对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抱有强烈的期待。落实这个行动计划,不说空话,不空喊口号,说几年完成就几年完成,这是衡量相关决策者是否有决心有能力治理污染的重要砝码。
“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国家形象”,“用4年时间解决30多年累积的问题”,“努力在短时间内改善空气质量”,这是在2013年9月京津冀相关人士发出的誓言。立此存照,但愿这些都不是说说而已。